冬奥探馆: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制冰技术先进又环保
10月底,北京“双奥城”三大标志性场馆国家体育场、国家速滑馆、国家游泳中心首次集体亮灯。本报开辟了冬奥场馆巡展专栏。昨日,北京青年报记者探访了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全面了解了这座新时代场馆的建设和设施。国家速滑馆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标志性场馆,将在冬奥会期间承办速度滑冰比赛,14枚金牌将在这里诞生。冬奥会期间,国家速滑馆将给观众带来最佳观赛体验。
“冰丝带”采用全冰面设计,是目前亚洲最大的冰面。
国家速滑馆位于中轴线北端,南邻国家网球中心,西临林萃路,东临奥林西路。国家速滑馆于2018年1月22日开工光彩体育馆网球,2020年12月30日竣工。据北京市重大项目建设指挥部办公室城市场馆建设处处长黄晖介绍,国家速滑馆在建设技术、建设速度等方面体现了我国当前建筑业的最高水平,很多技术创造了世界体育场馆之最。
大多数建筑亮点
充满新技术、新概念的会场
国家速滑馆是带“最”字的冬奥会场馆之一。2020年5月,国家速滑馆荣获2019年度中国钢结构行业最高工程奖——“中国钢结构金奖年度优秀工程奖”:采用双曲马鞍形单层索网结构屋盖设计,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的单层双向正交马鞍形索网屋盖体育场;采用全冰面设计,是目前亚洲最大的冰面……
黄晖介绍,主场馆建筑面积约8万平方米,高33米,可容纳约1.2万名观众。从外观上看,国家速滑馆四周环绕着22面晶莹剔透、美不胜收的“丝带”形弧形玻璃幕墙,因此又被称为“冰丝带”,与雄伟的钢结构“鸟巢”、柔性膜结构“水立方”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北京这座全球首个“双奥城”的标志性建筑群。
国家速滑馆还是一座充满新时代新技术、新理念的场馆,比如采用“PPP”运营模式,政府仅用28.9%的财政资金,形成投资、建设、运营、赛事经纪一体化的运营模式,确保国家速滑馆在冬奥会后25年依然能可持续发展,为奥运场馆可持续利用提供了全新的“北京方案”。
最快的冰
注重赛后可持续利用
国家速滑馆采用全冰面设计,冰面面积约1.2万平方米,是目前亚洲最大的冰面。国家速滑馆还是全球使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接冷却制冰系统的冰面最大,也是全球首个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接冷却制冰的冬奥会场馆。据介绍,该技术是目前全球最环保的制冰技术,碳排放接近于零;也是最先进的制冰技术,冰面温差可以控制在0.5℃以内。这种制冷不仅比传统方式提高效率20%以上,而且制冷非常均匀,不会出现各部分温度不同、冰面软硬不均的情况。 温差越小光彩体育馆网球,冰面硬度越均匀,冰面越光滑,越利于滑冰,“最快的冰”之美誉由此而来。
值得一提的是,国家速滑馆将制冷产生的余热用于运动员日常热水,一年可节省约200万度电。此外,充分考虑赛后利用,采用全冰面设计,可为各类需求的全民健身提供硬件支撑。
国家速滑馆公司制冰系统设计负责人马进介绍,国家速滑馆的冰面采用模块化控制单元,类似“九宫格”,温度不同,冰面可分成若干区域,针对不同项目按照不同区域、不同标准制冰,可同时开展冰球、速度滑冰、花样滑冰、冰壶等所有群众性冰上运动,注重服务赛后可持续利用。
最智能的场地
为观众提供全方位观影服务
冬奥会期间,运动员和观众还将在场馆内享受一系列智慧服务。“我们开发的场馆联盟APP已经在测试赛中进行了测试,这款APP将整合鸟巢、水立方、国家速滑馆等多个场馆的信息,观众在手机上就能享受全方位的观赛服务。”国家速滑馆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李久林说。
观众通过下载这款APP进入场馆,可以在场馆内享受位置导航、多语言翻译等服务,还能了解比赛项目、运动员信息。同时,通过5G等技术,观众可以用肉眼多角度实时观赛,看到现场或大屏幕上无法展现的运动员比赛细节。
视频/记者傅晨琳、常炜琪
访问
79对钢索组成“天幕”
经过三年建设,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已巍然屹立。昨日,在国家速滑馆,北京青年报记者看到,完成测试赛的国家速滑馆已拆除冰面、安装红格栅,正在调试灯光等系统。看台区域的休息室、场馆内的卫生间等均已打扫干净,看上去十分干净。
国家速滑馆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李久林介绍,索网结构屋面设计、弧形幕墙、“最快的冰”等都是该场馆建设的亮点。
国家速滑馆采用双曲马鞍形单层索网结构屋面设计,是目前世界最大的单层双向正交马鞍形索网屋面体育场。国家速滑馆采用这种结构设计光彩体育馆网球,可以大大节省材料,用钢量仅为传统屋面的四分之一。速滑馆建设团队亲切地把这种索网称为“天幕”。“编织天幕”的过程,可以简单理解为在场地上方“拉伸”出一只巨大的羽毛球拍,但这只球拍并非由树脂纤维制成而是由粗钢缆编织而成,而且并非扁平状而是呈马鞍形,类似“薯片状”。因此,它的建设难度可想而知。
在场馆内的一个索模型前,李久林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建设者们用49对承重索、30对稳定索(共计79对索)编织出了一个长跨度198米、短跨度124米的索网屋面,然后再铺设单元模块。“就像是把一张张小桌子摆在索网上,最后形成一个大桌面,呈现出一体化的效果。”
为营造轻盈、流动的丝带效果,国家速滑馆外立面由3360块曲面玻璃单元组装而成,通过机械和工人的配合,紧密镶嵌在160块S型钢龙骨框架内。曲面幕墙所用玻璃尺寸大小、弧度各异,全部在工厂定制,现场安装。
这面创新的“冰丝带”形弧形玻璃幕墙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冰雪运动与速度的结合。盘旋的“冰丝带”象征着速度滑冰运动员在高速滑行时冰刀留下的轨迹。同时,22条“冰丝带”也寓意着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举办。
“冰丝带”的外部给人一种干练、干净的感觉,其内部设计也给人一种“清水中出荷花”的感觉。在“冰丝带”内部的看台区,北京城建集团国家速滑馆项目经理李少华指着混凝土色的看台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该项目将国家速滑馆混凝土桩的废弃桩头回收利用,制作成预制看台面板的骨料,不仅节省了材料,还让看台呈现出混凝土的“清水”效果。
此外,为保证预制看台的成型效果,国家速滑馆直接将看台面板加工成圆弧造型,将冰丝带精致的“丝带”感带入场馆内部,内外呼应,形成绝佳的视觉体验。
中建八局项目组向本报记者独家透露了鸟巢改造情况
五层银灰色“底妆”让鸟巢焕然一新
昨日,中建八局国家体育场“鸟巢”改造工程总工程师隋延辉向北京青年报记者独家透露了鸟巢改造的经过。2008年“诞生”的鸟巢,历经十余年风吹日晒,钢结构表面油漆已出现局部斑驳、老化现象。为此,中建八局团队为鸟巢刷了五层银灰色油漆。10月28日改造完成后,鸟巢面貌焕然一新,还增添了更多方便观众的无障碍设施和观赛服务设施,为观众观赛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使用最合适的“妆前乳”
国家体育场改造主要涉及无障碍设施系统、景观照明系统、观众服务设施系统和其他设施设备系统四大方面37个子项的升级改造,以满足冬奥会开闭幕式和场馆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改造升级过程中,中建八局作为总承包单位,参与了钢结构立面改造、雨水回收系统、温水直饮、无障碍厕所等工程。目前,改造工作已全面完成,正在推进细节升级。
昨日,北京青年报记者看到,改造后的鸟巢看上去就像一座刚刚落成的建筑,银灰色的主体在阳光下闪闪发光,重新装修的红色墙面在灰色钢结构的映衬下显得更加鲜艳。
让已有13年历史的鸟巢焕然一新并非易事。鸟巢钢结构立面改造面积约10万平方米,包含22个单项。同时,建筑外钢结构立面氟碳漆多处已出现老化现象。“我们的主要任务是选择适合鸟巢‘肤色’的底漆来‘补色’,最大限度减少色差。”隋彦辉介绍,为了完成这项任务,项目组先是请工厂调配出三种颜色的油漆,然后在鸟巢表面进行小范围实验。在确定颜色最接近的油漆后,工厂再次调配,制成两种颜色的油漆。最后经过对比,确定了一种作为鸟巢的“底妆”颜色。
鸟巢外部结构顶面整体整修及屋面钢梁侧立面及周边立面修复涉及多道工序。在基层修复找平后的涂装过程中,共涉及底漆、封闭漆、中涂漆、银灰色金属氟碳漆、氟碳面漆五道工序。经过层层处理,鸟巢重现昔日的辉煌。
疏通燕窝的“毛细血管”
在改造后的鸟巢门前,依然可以看到无数的管道,这就是鸟巢的虹吸雨水管道系统。虹吸雨水管道位于两层膜结构之间,并非水平结构,操作难度极大。隋延辉说,项目组对漏点逐一检查清点,一共发现53处漏点,统一进行了修复。
通过搭建异形脚手架作为施工平台,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选择受力点、拉结点,并进行个性化设计以确保安全,鸟巢的“毛细血管”终于被彻底修复,虹吸式雨水管系统的功能得以恢复。据了解,这套虹吸式雨水管系统将发挥更好的作用,收集的雨水可用于绿化、冲厕所,甚至冲刷跑道。
加温水直饮水系统
改造后的鸟巢也将更加贴合如今的观赛需求,特别是冬奥会的观赛需求。比如,为了让鸟巢在冬季具备温水供应能力,项目组对原有直饮水系统进行了改造,在1、2、5、6层原有饮水站设置温水直饮水系统,并新增128台采用纳滤技术的直饮水机。
为解决卫生间热水盆的热水供应问题,项目组增设电热水器,升级供暖温控器,实现精准控温,节能降耗,保证场馆室内温度舒适恒定。
项目组还在现有场馆改造无障碍厕所101间、普通厕所改造残疾人专用厕所100间,调整原有无障碍设施安装高度,增设儿童马桶垫片、脚凳、柔性护角等个性化设施。
此外,场馆东北侧还增设了无障碍坡道,新增的无障碍坡道呈“Z”字形,全长87米,宽1.8米,可容纳两辆轮椅并行通过,为残障人士出行提供更多便利。
本文由本报记者刘洋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