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招娣的排球 “铁榔头”的外号,传遍了神州大地!
这场比赛让人们记住了“铁锤子”郎平,记住了主教练袁伟民,甚至还记住了在与日本女排的决战中受伤但仍然坚持在赛场上的女排运动员陈招娣。
当看到赛后颁奖典礼上,陈招娣痛苦得无法站立,被队友抬上领奖台时,无数观众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从此,陈招娣“绝望三郎”的绰号就传遍了中国。
熟悉陈招娣的人都知道,这并不是陈招娣第一次“努力”。 人生的每一场比赛,她都会竭尽全力去追求胜利。
“别人的青春是在花前月下度过的,而中国女排的青春却是在运动场上挥汗如雨的。她们一直在流汗、在酸痛,但她们的青春无悔。因为她们一直为祖国发光发热。” 这是所有中国人对女排的印象,也是对女排精神的总结。
一,
陈招娣1955年出生于杭州,很难想象这样一个来自江南水乡的女孩会有男孩般狂野疯狂的能量。
陈招娣从小就表现出了对运动的非凡热爱。 每当学校举办运动会时,她都会第一个报名。
高中时,她报名参加杭州中学田径运动会跳高项目,引起了新组建的浙江女排教练的注意。 不久之后,陈招娣被招入浙江女排。
一年后,表现出色的陈招娣被保送至北京体育学院集训队。
陈招娣深知机会来之不易,一到北体大,她就全身心投入训练。
当时北京体育学院集训队条件有限,为运动员提供的伙食根本无法与现在的运动员相比。 虽然每天的训练量很大陈招娣的排球,但队员们只吃馒头和大盆菜。
作为一个南方姑娘,陈招娣能忍受艰苦的训练,却吃不惯北方的面食。 她总觉得硬馍馍的馍馍难以下咽。 很多时候,她的晚餐只能靠家人送的零食。
如此高的训练强度,仅仅靠零食是无法满足营养需求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每次训练结束后,陈招娣都感觉自己很累。 队医给她检查后发现,她患有严重贫血。 如果不及时加强营养摄入,你根本无法完成日常的训练任务。
面对医生的诊断,陈招娣放弃了,想回杭州。 但教练认为陈招娣是一个可以培养的人才,就这样离开排坛未免有些可惜。 于是,他在鼓励她的同时,找到了食堂,让厨师给陈招娣开了个小灶,给她做南方饭菜,还为她定制了康复方案。
在教练和队友的关心下,陈招娣终于克服了困难,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训练中。 一年后,她被八一女排选中,成为八一女排的一员。
二,
1976年,陈招娣被袁伟民选入国家女排。
刚进入国家队时,陈招娣的技术还比较不成熟。 玉不琢不成器,于是袁伟民开始精心“修复”陈招娣。
一节训练结束后,袁主任让陈招娣多加练习。 附加训练的内容是:接住15个球,然后冲到边线触碰铁丝网,然后进行一个翻滚的技术动作救球,然后跑回来重新开始。
对于陈招娣来说,平时接住15个球并不难,但经过一天的高强度训练,她已经很累了,一会就跑不动了。 正当她想休息的时候,袁导却不同意,反而不停地把球丢给她。
“不用再练习了!” 陈招娣把球扔掉,准备离开的时候,发现整个体育馆静悄悄的,没有半点声音。 她转过头,发现教练和队友都在看着她。 女孩的骄傲让她觉得自己如果就这样离开,会被队友看不起,于是她回到球场继续训练。
陈招娣第一次参加国际比赛是1978年第八届世界女排锦标赛,那次比赛陈招娣和队友取得了第六名的好成绩。
此后,中国女排一发不可收拾,夺得了1981年世界杯和1982年世锦赛冠军。
就在中国女排开始称霸排坛的时候,陈招娣在1983年退却,选择了退役。 很多人都感到非常遗憾,却不知道陈招娣的身上已经伤痕累累。
1981年,陈招娣在为八一队效力时,不慎左臂受伤。 不久后,她在太原面对来访的日本女排,旧伤未愈,病情再次恶化。
尽管病情十分严重,她仍然戴着绷带参加第四届全运会,并获得了“独臂将军”的称号。
经过多年的训练和比赛,陈招娣全身都受了伤。 她觉得自己已经不能更好地代表国家了,最好还是把机会留给年轻人,所以她做出了退役的决定。
三,
陈招娣退役后,并没有离开排坛,而是担任八一工程队女排副政委。 1986年,陈招娣出任中国青年女排主教练。
陈招娣知道,比赛没有永远的胜利者,但当她看到中国女排在经历“五连冠”之后,却因为老队员退役和新晋女排陷入低谷时,心里很不舒服。年轻球员缺乏比赛经验。
因此,接手青年女排后,她全身心投入,培养了赖亚文、崔咏梅、毛武阳、李云武等一批优秀运动员,为中国女排未来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
正当陈招娣准备大显身手时,1988年她不幸患上直肠癌,手术后她不得不放弃教练工作。
即便如此,陈招娣仍然不愿离开排坛,在她的要求下,她担当起了中国女排领军人物的角色。 她说虽然不会玩,但她不会玩。 她无法担任教练,但她仍然希望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将老女排的传统传承给下一代年轻队员,让女排的拼搏精神代代相传。到一代。
其实,当时摆在陈招娣面前的选择有很多。 许多人建议她跟随已移居海南岛的丈夫郭晓明去海南岛工作。 那里的气候和风景都很适合她休养。
而且陈招娣的排球,陈招娣当时还到了新成立的海南省工作,并承诺一到海南就任命她为海南省文化体育厅副厅长,等她到了海南再提拔她为厅长。慢慢恢复了。 但为了排球事业,陈招娣还是拒绝了海南的好意,选择留在北京,留在她热爱的女排。
回到中国女排后,陈招娣知道自己肩上的担子很重,要挑起这个担子,就必须做出新的牺牲。 为了全身心投入工作,陈招娣把一岁的女儿郭晨送到杭州由妈妈照顾,她则把行李搬到队里,和队员们住在一起。
虽然领队的工作并不需要她像教练一样整天待在训练场上,但陈招娣每天不顾身体不适,坚持和队员们一起训练,以便及时了解和处理遇到的问题。训练期间发生。
一旦她在训练中发现队员情绪不对劲,她会立即询问原因并及时提供解决方案。 在她的管理下,很多矛盾一出现就得到及时解决,女排内部的气氛也日益团结。
陈招娣深知,新时代运动队思想工作不能千篇一律。 为了探索一条更适合中国女排现状的思想政治工作道路,陈招娣注重细节,避免教条说教,而是用理性去理解,用情感去感动,用情感影响人。
与原来的中国女排相比,陈招娣觉得,年轻的中国女排姑娘们最缺乏的就是没有把排球当成一种事业,冒着生命危险去为之奋斗。 而这也是中国女排多次在世界大赛上失败的根本原因。
提到中国女排在巴塞罗那惨败,陈招娣感到非常愧疚,认为自己没有做好自己的工作。 她认为中国女排是近年来最好的。 球队整齐,全队都有夺冠的气势。 队员们也对夺得奥运会冠军充满信心,但为什么最后却输了呢?
奥运会失利后,陈招娣进行了深刻的反省,认为赛前她只满足于保持良好的局面,并没有人为或故意制造一些困难。 以至于当场上真正出现困难时,所有队员都感到失望。 不知所措。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害怕影响赛前队员的情绪。
赛后总结会上,陈招娣将失利的责任揽到了自己身上。 她说,当她是队员时,即使事情进展顺利陈招娣的排球,袁伟民教练也会故意制造一些困难,让队员们遇到困难时知道该怎么做。 与袁伟民相比,他缺乏培养姑娘们克服困难、夺得冠军的心理准备。
面对失败,陈招娣虽然心疼中国人民,但她实在不舍得和中国女排说再见。 她很希望命运能再给她一次机会,但由于身体原因,她不得不带着无尽的遗憾离开中国女排,调到总务文化部工作。
四、
调到总政治部后,陈招娣主管群众体育工作,主要任务是在部队广泛开展体育活动。 在这个岗位上,她依然像以前一样努力工作。 尽管医生多次警告她不要过度劳累,但她却经常和同事一起加班,熬夜成了常事。
退出排球第一线后,陈招娣终于可以把女儿郭晨带到自己身边接受教育。 但她很快就发现了一个问题:现在的孩子普遍缺乏锻炼。
陈招娣并不认为这是现在的孩子们怕苦造成的。 因为当她打开女儿的书包时,她看到了里面浓浓的难以置信。 你打开了他们的英语和数学奥试卷。
孩子告诉她,老师说:当今社会的竞争是如此激烈。 我给了你幸福的童年,你却失去了余生。 所以我女儿和她的同学只能一遍又一遍地做这些试卷。 他们怎么会有时间去锻炼呢?
针对这一现象,陈招娣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多次发出呼吁,要求学生每天参加适合年龄和发育的体育活动半小时到一小时。
她在代表提案中说:健康是一,其他一切都是零。 这个道理大家都知道,但是要付诸实践却并不容易。 同时,她也呼吁老师和家长从孩子身心健康的角度出发,每天给孩子一些必要的锻炼时间。
在女儿的教育问题上,陈招娣从来没有强迫她走和自己一样的道路。 虽然女儿郭晨也喜欢排球,并接受过沙滩排球训练,但她最终未能以排球为职业。
郭晨虽然没有像母亲那样成为一名出色的女排运动员,但她却是一名学术大师,并在高考中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南开大学。 这对母女往往看上去不像是母女,而更像是一对朋友。
“我们经常在网上聊天,我从不干涉她的事情,完全尊重她自己的意愿。” 生活中的陈招娣是一位开明的母亲,也是一位尊重丈夫的好妻子。 “有空的时候,我喜欢和曹慧英、陈雅琼等老朋友聊天,聊工作、学习、生活。”
五,
2006年10月,中央军委晋升陈招娣少将军衔。 她也成为了老女排的第一将。 2008年,陈招娣受中央电视台邀请,与宋世雄联手解说北京奥运会中国女排。
谁也没想到,在讲解女排比赛的同时,陈招娣体内的癌细胞正在疯狂分裂。
2013年3月,陈招娣因直肠癌转移肝癌入院。
众所周知,肝癌晚期是非常痛苦的。 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静脉压高、静脉回流受阻以及水钠潴留,患者会出现严重的腹胀。 另外,由于肝癌侵犯肝包膜或膈肌,患者会感到非常剧烈的疼痛。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陈招娣每天几乎瘦了一斤,经常陷入昏迷。 钱宝管理中心主任徐莉看望陈招娣后说:“招娣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其实非常痛苦。肝癌大家都知道,非常痛苦。每次我们去看她都被肝癌折磨着。”疾病,我们无法忍受。”
陈招娣虽然是个女强人,但痛苦却太剧烈了。 几次疼痛难忍时,陈招娣忍不住对病床边的女儿说:“我太痛了,为什么不去治疗……”
面对因病而如此憔悴的母亲,郭晨不禁泪流满面。 她多么希望奇迹能够发生,希望妈妈能够战胜病魔!
在她住院的日子里,郎平、孙晋芳等老女排队友都赶到医院看望她。 陈招娣握着队友的手,平静地说了一句让他们都泪流满面的话:“我的比赛快结束了,我要下场休息了,下辈子我们还是队友。” ”。
陈招娣的遗言也出现在后来的电影《夺冠》中。 当刘敏涛饰演的陈招娣躺在病床上说这句话时,观众已经哭了。
2013年4月1日,陈招娣在北京因病去世,享年58岁。
陈招娣去世后,郭晨在个人社交媒体上写道:“祝你好运,妈妈。那个地方没有痛苦,没有疾病,只有幸福。再过两天我就26岁了,你又骗我了。二不恨你,我还爱你,妈妈,我爱你。”
4月5日上午,陈招娣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东大礼堂举行。 郎平、孙晋芳、张蓉芳、周小兰、陈亚琼、曹慧英、杨曦、梁岩等中国女排老队友都来为陈招娣送行。
早上八点,东礼堂外的广场上挤满了自发前来吊唁的人们。 上午十点,大家排队进入礼堂,在鲜花翠柏簇拥下,向陈招娣遗体三鞠躬。 他们表达了对这位排球英雄内心的敬意,也表达了对老女排精神的缅怀。
陈招娣离开后,女儿郭晨将她的骨灰送回了家乡。 骨灰盒里除了陈招娣的骨灰外,还有五根钢钉,是她治疗背部受伤时钉入她体内的。
陈招娣墓旁有一尊她手持排球的铜像。 每天都有很多人去献花。
六,
陈招娣去世后,其女儿郭晨毕业后也进入总政任职。 2010年,郭晨通过考试,成为国家级排球裁判员,也算是继承了母亲的衣钵。
拿到裁判证书后,郭晨再次来到母亲的坟前,第一时间告诉了她这个好消息。 想当年,当陈招娣问她希望郭晨从事什么职业时,她说当女儿无所不能的时候,她不会想到有一天女儿会继承母亲的志向,继续出现在排球界法庭是她母亲流过无数汗水的地方。
2017年,郭晨遇到了自己的爱情。 今年清明节,她和男友回浙江祭奠母亲,并将母亲受伤时用过的拐杖送给浙江陈招娣纪念馆。
有了爱的滋养,出现在母亲坟前的郭晨不再像几年前那样悲伤,而是绽放出许多灿烂的笑容。 她说妈妈不想看到她哭,希望她做一个乐观的人。
2020年,郭晨和丈夫带着刚出生的女儿再次来看望母亲。 看得出来,虽然依然想念母亲,但郭晨的精神状态比往年好多了,已经克服了失去母亲的悲痛。 因为她知道,死者已经去世,活着的人好好生活就是对死者最大的安慰。
参考:
腾讯体育:“陈招娣追悼会隆重举行,军体名流云集,为她最后一程”
《下辈子我还是你的女儿——陈招娣和郭晨的母女情》
标签: 陈招娣的排球